4月19日,合普课堂第39课如期开讲,本次课程特邀集团造价部资深专家陈坤担任主讲,以“工程造价鉴定概述及案例分析”为主题,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,深入剖析工程造价鉴定在建设工程纠纷中的关键作用。
课程中,陈坤以真实司法案例为切入点,生动展示了工程造价鉴定的复杂性与专业性。在“固定总价合同项下未完工程价款认定”案例中,他详细解读了某棚户区改造项目纠纷:施工方因中途退场引发工程款争议,法院一审采纳鉴定机构按定额标准计算的结论,但二审推翻该意见,改按合同固定总价比例折算已完工程款。陈坤强调,“合同约定优先”是核心原则,鉴定需严守法律与合同边界,避免主观干预审判权。
针对“多份无效合同如何认定实际履行合同”的难题,陈坤以某置业公司工程款纠纷为例展开分析。案件中,施工方借用资质签订三份无效合同,鉴定机构依据双方真实意思表示(合同一)出具意见,最终法院采纳该意见并判决5628万元工程款。陈坤指出,鉴定人员需精准识别当事人真实履约行为,结合证据链还原事实,这对平衡各方权益至关重要。
此外,桩基工程纠纷案例引发学员热烈讨论。施工记录与竣工图矛盾、影像资料等争议焦点,直接导致近70万元造价差额。通过鉴定机构对16根桩视频证据的审慎采信、法院最终仅认定5832元扣减等细节,揭示了证据完整性与举证责任的重要性。陈坤总结道:“影像资料需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,孤证难立,施工方应加强过程资料管理以规避风险。”
整场课程以“问题导向+案例推演”为主线,陈坤将复杂的计价规范、法律条款融入鲜活案例,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鉴定程序、证据审核及风险防控要点。学员纷纷表示,案例中涉及的数千万元争议金额、司法与鉴定的互动逻辑令人印象深刻,为日常工作中的合同管理、证据留存提供了宝贵参考。
课程尾声,陈坤特别提醒企业人员关注“以鉴代审”风险,强调鉴定机构应严守专业边界,聚焦技术问题,避免越权干预法律定性。本次课程不仅提升了学员对工程造价鉴定的认知,更为企业高效应对工程纠纷、优化成本管控注入新动能。未来,合普课堂将持续推出实务课程,助力行业人才成长与企业高质量发展。